成长在蓝色星空下

来源: 中国化工报 潘杰
时间:2012-09-07

    又是骄阳似火时,又是蓝星集结时。每逢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一时段,都是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有成千的孩子相聚在全国各地的蓝星夏令营,共度快乐的时光。82,记者在北京分营探访时,不光被这里洋溢的中外文化融合氛围所感染,更被蓝星坚持不断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的模式所吸引。而蓝星夏令营,正是集团传承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载体,为海内外企业间文化融合铺设了坚实的通道。

持续几天的暴雨过后,京郊顺义蓝天如洗,北京分营的孩子们尽情投入到户外各种文体活动中。令法国小朋友着迷的中国功夫,英国小朋友想往的伦敦奥运篮球赛,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小朋友感兴趣的中国式街舞,中国、挪威、加拿大的小朋友纵情高歌蓝星夏令营营歌《成长在蓝色星空下》……记者所到之处,无不被孩子们兴奋的情绪所感染、所打动。

“星空下  一朵花  晨露滋润它长大/它用芬芳的美回答/蓝天大  展翅飞  风和羽毛的抚慰/我会飞得很高很远……”

“不要怕  风雨大  太阳为你驱赶它/我们微笑着来出发/我们要  快长大  快快乐乐地发芽/长成参天的模样报答……”

“这首蓝星夏令营营歌不光中外小营员们喜欢吟唱,也深受蓝星集团员工们的喜爱,因为它表达了‘感恩’之意。”北京分营的领队李慧莉介绍说,1990年,蓝星正值创业阶段,工业清洗业务遍及全国各地,需要职工常年在外地工作,职工子女的暑期生活就遇到了困难。为解决职工生活的后顾之忧,时任蓝星总经理的任建新倡议并亲自指导举办了第一届蓝星夏令营,使孩子们在活动期间培养和锻炼集体主义精神、独立生活能力和各种积极向上的文体兴趣。在“蓝星,我们共同的家”这一永久主题下,每届活动的专题不同,始终包涵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关心蓝星下一代的成长。时至今日已坚持了23年,成为全国唯一的由企业为员工孩子举办的夏令营,创造了一个奇迹。

据介绍,这些年来,随着蓝星集团业务的不断拓展,蓝星夏令营工作也是紧随其后“步步为营”,相继在全国各地举办分营。特别是近年来,蓝星集团成功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法国罗地亚公司有机硅和硫化物业务、澳大利亚凯诺斯公司和英国纤维技术公司后,自2009年起,蓝星夏令营又从国内扩展到海外企业,现在已拥有24个地方分营,每年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上千个蓝星员工子女参加全国各地蓝星夏令营,累计已达上万人次。

蓝星长年坚持出资出力办夏令营从“娃娃抓起”,20多年累计投入经费达7000多万元,这样做值得吗?蓝星集团企划办主任席宇昕这样回答:“这项蓝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工程,打造出了集员工关爱、下一代成长和企业文化融合为一体,独具特色的社会责任品牌,展现了蓝星的价值观,也体现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她认为,蓝星作为经济实体,首要的当然是为企业、为股东创造经济价值。但是,作为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当然,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有很多,但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作秀,而需要具体行动。归根结底,把企业自身的事情办好,才能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蓝星办夏令营追求的正是这种务实之举,是值得自豪的。

蓝星业务版图的快速扩张,特别是实现跨国经营战略目标,常会遇到中外文化差异问题,需要发挥企业文化传承与融合的独特功能,探索出一条海外发展和文化融合的新路子,而蓝星夏令营成为疏通国内外企业间文化交融的“有形载体”。在营地座谈会上,蓝星夏令营的工作人员和不少志愿者纷纷向记者道出他们共同的感受。为了让外国小朋友通过活动认识蓝星、理解蓝星文化、融入蓝星大家庭、共建和谐蓝星,以增进海外员工对蓝星集团的进一步了解和亲和力,夏令营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这些年来,夏令营作为蓝星的一项传统活动沿袭了下来,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培育建设文化的个中甘苦,却鲜为人知。”李慧莉动情地讲述了很多外国营员在中国生活的故事。其中为了帮助海外营员过好吃饭关,她们几个领队搅尽脑汁,终于让顿顿只啃干面包的外国小朋友,对中餐渐渐有了兴趣。当他们临回国前用中文说想吃中国菜时,她们忍不住淌下了欣喜的泪水。

23年时光如梭,如今蓝星夏令营已硕果满枝头。当年的营员现在有的已成为蓝星员工,有的已经是硕士生、大学生。记者在营地见到不少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曾经的夏令营营员,而且外语相当的棒。大学生志愿者柴晶告诉记者,她学的是小语种专业,她希望能够有更多国家的小朋友加入蓝星夏令营,她可以充分发挥才干。

曾经参加过的夏令营的经历,对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冯天涵来说也是心底的一份珍藏。至今他仍旧会怀念每年的七八月份,那为期20多天的夏令营。“蓝星夏令营陪伴我度过了孩提时期最重要的时段,让我拥有那么多与众不同的回忆,给了我那么多成长的营养元素,使我受用至今。”

蓝星夏令营已经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孩子,他们在蓝星夏令营接力成长,正走向社会,成为服务国家的有用之才,成为社会上一爿灿烂的风景,如同七八月那茂盛葱翠的树木,展露出参天的模样。

                                                                                                                          本报记者  潘杰

联系方式
传真:010-61958888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纪检举报 | 友情链接 | RSS订阅
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京ICP备0501892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