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一轮国企改革指向更高水平的市场化

来源: 商业周刊
时间:2013-08-01

  近日,浙江省国资委召开了省属国企上半年度工作会议。通常这样的会议是交流各自企业的运行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探讨下半年促进发展的对策措施。而这次会议与以往不同,与会的董事长、总经理在介绍各自企业促进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时,谈论得最多的是国企改革。与会者一致表示,要靠改革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内在动力和内在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国企改革成了这次会议的最强音。


  国企问题犹存


  近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国有企业都在积极谋划新一轮国企改革。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省长李强、副省长朱从玖多次深入国企调查研究,与有关企业共同探讨推进改革事宜。种种迹象表明,浙江新一轮国企改革即将拉开大幕。


  浙江是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国有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足三成。不仅如此,浙江国有企业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结构性的矛盾和缺陷依然突出。与民营企业相比,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的问题比较明显。


  首先是主业优势还不明显。从整体上看,浙江国有企业主业不够突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优势产业。目前,浙江国企仍以基础产业和传统商贸产业为主。企业规模偏小,主业优势不强,盈利水平较低,这是浙江国企的主要特征。


  其次,浙江国企的发展方式仍显粗放。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创新驱动力不强。


  最关键的一点,浙江国企的营利能力普遍不强,结构亟待改善。以省属国企为例,今年上半年,省属国企共实现利润107.9亿元,其中53.6亿元是浙江能源集团一家创造的,几乎占了总利润的一半。据浙江省国资委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国有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电力、能源、房地产、资本运作,而较少地来源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这些盈利行业容易受煤炭价格、资本市场波动及宏观政策调控政策的影响,盈利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而杭钢、巨化等制造型企业普遍步履艰难,利润稀薄。


  此外,浙江国企还存在着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层级不科学,激励约束不到位,与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基本思路初步厘清


  据浙江省国资委主任冯波声介绍,浙江省国企改革的总体框架虽然还处在研究、论证和优化过程中,但基本思路已经初步厘清。重点是按照“优化布局,做强主业,推进上市,分类监管”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有针对性地破解国企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国有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具体地说,优化布局,就是要加快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向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公共服务、核心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集中,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行业和劣势企业中退出。如长广煤矿集团,作为一家资源枯竭型的采矿企业,原有的主业已经丧失,近年来,该公司把投资转向了新能源、生物医药、建筑材料、服务贸易等产业,并已在浙江和山东、广东等地设立了多个合资项目。


  做强主业,就是要梳理调整企业主业,鼓励企业间联合重组、上下游产业整合、加快清理非主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资产,提升国有资产配置效率。以省属国企为例,浙江国企核心主业涉及17个行业,但真正称得上优势主业的凤毛麟角。为此,省国资委已要求各企业加快目标梳理并重新核定,将各类资源向主业集中,对扭亏无望的低效无效资产,尽快转让或清算。


  推进上市,指加快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目前,浙江省国有资产的证券化水平还不高,而推进国企改制上市是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的主渠道。仅今年上半年,浙江又确定了14家条件相对成熟的企业,作为近期推进上市的重点培育企业,其中浙能电力、英特集团、天达环、交通集团浙商证券、国贸东方机电等或已向证监会上报了申报材料,或已进入了上市辅导。


  分类监管则是强化精细考核、分类考核,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据悉,下一步,浙江将进一步规范董事会建设,实质性启动外部董事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外部董事选聘、培训、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扭转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始终参与浙江省国企改革框架设计的浙江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宁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化取向是国企改革永恒的方向,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浙江国企进行的改革是初级的市场化改革,那么,新一轮浙江国企改革将是更高水平的市场化改革。


  “这一轮国企改革要实现分类实施的方针。”蔡宁认为,对于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充分竞争的行业,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放宽限制,让它们在市场竞争的大潮里一争高下;而那些承担政策调控工具、事关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国企,则是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方向就是更深入、更彻底、更高水平的市场化。核心内容包括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产权制度改革,市场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考核机制、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等。通过改革,大幅度地减少国企的行政化色彩,大步走向以市场为取向的现代企业制度。


  (本文章摘自《商业周刊》)

联系方式
传真:010-61958888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纪检举报 | 友情链接 | RSS订阅
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京ICP备0501892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