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efic(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预计,2015年欧盟的化学工业仍增长乏力,在短期内回暖无望。Cefic还将其先前预测的2015年欧洲化学品产量增长由1.5%下调至1%。
成本劣势拖行业入低谷
据了解,欧盟化学品生产商正面临着不断扩大的成本差距。欧洲石油公司环境健康安全组织(CONCAWE)指出,由于原料价格高涨,欧洲石化企业正面临进入低谷的危险。同时,电力成本高也是一个因素,相对于拥有充足乙烷和天然气的美国,欧洲企业存在双重劣势。
能源信息咨询公司IHS预计,由于高企的能源成本,2008年欧洲化学品生产成本要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0%。2014年,这个成本差距已升至45%。预计到2018年至少将扩大至55%。另外,欧洲的工业用电价格是美国价格的2倍多,比中国高20%;工业天然气价格分别高于美国和俄罗斯3倍和4倍,比中国高12%。鉴于化学物质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能源成本的上涨将影响整个欧洲的经济。
意大利埃尼集团总裁Daniele Ferrari表示,世界能源格局改变正在促使某些游戏规则发生改变。美国化工业的复兴冲击着欧洲石化产业发展。另外,中东低成本的石化产品和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化工公司已经给欧洲化工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气候政策裹足行业发展
欧洲石油企业往往使用成本高昂的石脑油作为裂解装置的原料。相比之下,美国使用的乙烷裂解装置无疑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但环保和人口密度因素已经阻碍了欧洲开发自己的页岩气储藏。而且目前美国天然气价格约为欧洲的三分之一。这直接导致欧洲的化工业处于竞争劣势。
Daniele Ferrari表示:“欧洲化学品生产商除了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还要面对来自政府更为严苛的能源政策和更加强大的监管力度。在能源事务上,欧洲目前重叠了3-4个指挥委员会。我们有74个欧盟法规和条例,以及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立法创制权,但这种发展状态确实是不健康的。欧盟2020年的气候政策标榜为支持良好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但在我看来,这建立在一个错误的预判上,也是我们无法达到的。”
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建议,意味着欧洲化工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70%,未来将继续减排。随着近几年欧洲经济不景气、能源需求下降、新能源产业的政府补贴日益减少,许多公司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传统能源行业也不堪重负,这种压力就直接传到下游的化工产业。同时,这也将导致欧洲进口更多产品,并逐渐削弱欧洲工业的发展。
艰难前行思变寻出路
尽管2014年欧洲石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并不抢眼,面对2015年,业内人士仍对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专家表示,当前欧洲大多数石化生产商已经往产业链下游移动,以此求生存,他们正在关注和进入的是以技术更新和客户为中心的更加专业的领域。
事实上,欧洲的一些化工业公司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德国巴斯夫集团已经与阿迪达斯进行合作,提供一种具有独特颗粒结构的特殊泡沫材料。该材料将被用于一款可以吸收冲击力并且更加轻盈舒适的跑鞋中。作为世界最大的化学品制造商,巴斯夫首席执行官Kurt Bock认为,尽管因为页岩的发展,公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退出基于乙烯材料的化学品生产,但他相信通过技术更新仍可以保持公司的竞争实力。此外,巴斯夫集团也充分利用美国本土低成本能源和原料的优势,在Port Arthur将公司一个石油脑裂解装置改装成乙烷裂解装置。同时,德国工业气体公司林德集团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投资了一个造价2亿美元、目前世界最大的以天然气气化为基础的复杂合成气化学品生产基地,以减少公司在欧洲本土的生产成本。